时间:2023-01-09 01:36:09 | 浏览:305
最近,北京冬奥会迎来了闭幕。
张艺谋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天下一家」的烟火,「折柳寄情」的送别……
都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动情于景。
独具中国特色的表演,也再次将总导演张艺谋送上热搜。
「张艺谋太懂了」
张艺谋,71岁了。
为了办好冬奥会开闭幕式,可谓殚精竭虑,拼尽所有。
就在前几天,张艺谋妻子陈婷,才发过一篇长文。
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顾健康、不顾家庭,没日没夜疯狂工作的张艺谋。
「有时甚至可以不睡」「临近开幕式最后几个月都是靠药在维持才能说出话」
「连续几天发高烧忽冷忽热盖两层被子,白天工作量丝毫不减」……
张艺谋多年来的劳苦功高,大家有目共睹。
但陈婷这番话,也激起了人们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她表面上是心疼张艺谋心疼,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叫屈,
也有人说她矫情。
如此盛大的活动,张艺谋不做,无数导演都抢着要做。
更何况,张艺谋一直都以低调、务实为人称道。
再加上今时今日的地位,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小作文,来卖惨博关注。
人人都知道张艺谋辛苦,但没必要将其摆上台面。
张艺谋,一生注定了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拼命三郎」。
因为成就他的,恰恰是这份「苦」与「拼」。
当我们聊起华语大导演时,会说姜文有才华,李安有才华,王家卫有才华……
但谈起张艺谋时,却极少会将他与「才华」挂钩。
张艺谋从来不是天之骄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自卑的。
年轻时,他自卑于出身。
因为特殊的家庭成分,张艺谋从小就受到特别对待,被人看不起。
「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
在那个年代,家庭背景让他没有更多的选择。
他在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一干就是七年。
好在,这期间迷上了摄影。
人生看不到未来,那就将一腔热血注入到兴趣爱好上。
只要有空,他就疯狂学习,读书笔记抄了十几本。
为买相机,不惜献血,好不容易买来一台海鸥牌照相机。
直到后来他拍的照片登了报,他才因此有了搞艺术的信心。
后来,全国恢复高考,时年28岁的张艺谋因为年龄超限,无法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也是因为优异的摄影,张艺谋被破格录取。
只是有个条件:旁听两年,不合格就退回原单位。
入了学校,张艺谋依然自卑。
一方面因为年龄大,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背景。
同届的田壮壮、陈凯歌等,都是出自影视世家,在学校里自然也是光环加身。
而张艺谋只有勤学苦读,弥补各方面的不足。
买不起摄影书,他就直接手抄了20万字。
家里没有设备,就用生铁铸了个「摄影机」。
没事就扛在肩上练臂力,练习摄影机运动的推拉摇移。
那时的张艺谋,总有一种「随时可能被踢出去」的危机感。
直到顺利毕业,心里的重担才稍稍落下。
毕业后,张艺谋用摄影师的身份敲开了电影界的大门。
一部《一个和八个》,让他在业内崭露头角。
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索性邀请他跟陈凯歌一起拍《黄土地》。
当时正值炎热的六月,张艺谋常常跟陈凯歌两人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光着膀子讨论每个镜头的设计与安排。
自然,张艺谋的摄影才华,是公认的出众。
但作为导演的才华,却长久受到争议。
比如,当我们提到其他华语名导,如姜文、李安、王家卫、吴宇森、侯孝贤……
几乎都能立马想到一个非常鲜明、统一的个人风格。
而一提到张艺谋的电影,脑海中能想到的就是大场面和强烈的色彩。
除了摄影,在其他方面上很难找到一种共通性。
说好听点,是风格多变,不拘一格。
说难听点,是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另外,张艺谋还有一个常常被人诟病的是编剧才华。
《英雄》之前,他都是只导不编。
《英雄》之后,开始参与编剧,烂片也多了起来。
这也说明,早期的张艺谋在编剧方面畏手畏脚,担心露怯。
为此,张艺谋只能用拼命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不断输出。
从第一部导演作品《红高粱》至今,他以近一年一部的速度共导演了26部电影。
这其中,还穿插着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数不清的歌剧晚会、宣传片等。
如此高产,在华语导演中,无人能出其右。
他曾这么说自己:
「我不能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
几乎所有跟张艺谋共事过的人,都对他有一个相同的评价——
「工作狂」。
他可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各种会议各种沟通,几乎都能无缝衔接。
张艺谋还会特意把手表调快半小时,只为让自己变得更紧迫。
「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不会善待自己。回想我的经历,一步一步碰上好机会,可比我有才的多得是!假如我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
几十年来,张艺谋的成就非凡。
现在提起这位「国师」来,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夸赞。
殊不知,张艺谋过去挨的骂并不少。
他不止一次跌入谷底,谩骂指责更是伴随了整个导演生涯。
早年间,张艺谋拿了许多国际大奖:
威尼斯电影节两座金狮(《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一座银狮(《大红灯笼高高挂》);
柏林电影节一座金熊(《红高粱》)、一座银熊(《我的父亲母亲》);
戛纳电影节一座评审团大奖(《活着》);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3次提名,以及其他奖项不计其数。
然而,在国际上一片赞誉的张艺谋,在国内却遭到不少批评。
有人说他的电影是故意抹黑中国、丑化中国,是在迎合国际电影节口味。
等到《英雄》上映,很多人直接慨叹张艺谋江郎才尽。
尽管它开启了我国大片时代,却赢了票房,输了口碑。
有观众批评他丢了艺术创作的初心,开始拍烂片。
「空有阵容,色彩华丽却空洞,故事单薄不够曲折。」
如果说《英雄》还算是毁誉参半。
那之后的几部,则是至今都未翻身的大烂片——
《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
直到云集中外诸多一线明星的《长城》上映时,有影评人直接写出了「张艺谋已死」这样的偏激言论。
顶级的阵容,顶级的制作团队,却获得了豆瓣4.9低分。
尽管《长城》开创了好莱坞用中国导演拍商业大片的先河。
但依然掩盖不了它是张艺谋导演生涯一大污点这个事实。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双张分手」。
双张,即张艺谋和张伟平。
早年间,两人的关系可说是「情比金坚」。
合作出多部大卖的电影。
然而,张伟平开始干涉张艺谋的电影创作。
两人多次产生激烈的矛盾。
比如,准备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前,张伟平将原定主角换成了周杰伦。
在筹备《金陵十三钗》时,执意加入倪妮与贝尔的床戏,更将这个情节作为主要宣传点。
作为导演却无法掌控自己的电影。
双张分手,成了必然。
之后的数年间,双方更是打了无数次官司。
不过,比起电影争议,真正引起舆论大爆炸的还是2013年的「超生门」。
当时有媒体爆料,张艺谋跟陈婷育有两男一女共三个子女。
根据相关法律,张艺谋一家需要缴纳计划外生育费及社会抚养费共计748.78万元。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
纵使是荣誉无数的「国师」,也难挡大众的愤怒。
之后,张艺谋公开承认超生并向社会道歉。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去年公布「三胎政策」后。